第五章:血液(5)

2012-03-09 10:10:33 来源:未知 编辑:jirou001      
扫码添加助教入群

  氧容量是指血液中的 Hb的氧饱和度达到100%时,每100ml血液中所结合的氧量称为氧容量。

  其值受Hb浓度影响,

  如正常男子的Hb浓度为14g·100ml-1,其氧容量为14×1.34=18.76m1。

  单实际上,正常人血液中Hb所结合的氧量并未达到100%的氧饱和度,此外,血浆中还含有溶解的氧,因此,把每100m1血液中实际存在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称为氧含量。

  人体除了红细胞中的Hb可以载氧外,肌肉中的肌红蛋白也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其性质与 Hb相似,也可以结合氧和解离氧。

  不同的是,人体肌肉中肌红蛋白要在更低的PO2时,才解离与释放O2(图5—2),人体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大约可以结合储存0.5LO2。动物实验发现,耐力训练可使肌肉中肌红蛋白含量增加(表5—3)

  

b5.3.jpg (35853 字节)

 

  3、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或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 PO2与 Hb结合氧或HbO2解离O2 的曲线(图5-3)既表明不同PO2时,氧与Hb 的结合情况,同样也反映不同 P02时氧与Hb的离解情况。氧离曲线呈S形,氧离曲线的S形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下面将结合运动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和意义。

  A、氧离曲线上段

  氧离曲线上段指图5-2中 PO2相当于60-100mmHg的段落,即 PO2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可以认为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这段曲线较平坦,表明P0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例如PO2为100mmHg(相当于动脉血的PO2)时,Hb氧饱和度为97.4%,氧含量约为19.4ml% ,如将吸入气中PO2 提高为150mmHg ,Hb氧饱和度为100%,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只增加2.6%;这就解释了,为何肺泡通气增加而肺灌血量并不与之匹配,肺泡通气量的增加无助于氧的摄取;反之,如PO2下降—到70mmHg时, Hb氧饱和度为94%,也不过下降了3.4%。因此,即使吸人气或肺泡气 P02有所下降,但只要 PO2不低于60mmHg(这在平原地区健康人即使在剧烈运动时也不至出现), 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的氧,不至发生明显的低血氧症。

  B、氧离曲线的中段

  此段曲线较陡,相当干 PO260—40mmHg的段落,是Hb02释放O2的部分,机体组织中的 PO2相当于PO240mmHg,40mmHg,此时Hb氧饱和度为75%左右,即有22.4%的HbO2把氧解离出来,使血氧含量下降到14.4ml%,也就是每100m1血液流过组织时释放了5mlO2。

  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 O2容积所占动脉血02含量百分数称为氧利用系数。即:

  

 

 

  人体安静时的动脉血02含量约为20(ml)%,而混合静脉血的O2含量约为15(ml)%,故安静时的氧利用系数为:

  (20-15)/20×100%=25%

  即每100m1动脉血释放5ml氧供各组织器官利用

  如果安静时心输出量为5L·min-1,那末人体每分钟的吸氧量为

  5L(心每分输出量血液)×50ml(氧)/L(血液)=250ml(氧)

  这个数值与实际测定安静时的吸氧量相符。

  故把吸氧量250ml· min-1作为一个单位称为梅脱(MET)。

  C、氧离曲线的下段

  相当于PO240一15mmHg(5.32---2.0KPa)的段落是曲线坡度最陡的一段,也就是说在这里PO2稍有下降,就会离解出大量的氧。人体进行行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代谢加强,耗氧量明显增加,组织P02急剧下降到40mmHg以下,这时Hb02中解离出更多的 O2,使Hb氧饱和度降至更低水平。

  PO2 15mmHg的时候,血氧饱和度为22%,75.4%的血红蛋白放出氧。

  这时静脉血氧含量仅为4.4m1%,即每百毫升血液流经组织时可释放15mlO2供给组织。这时的氧利用系数可增加到:是安静时的3倍

  {(20-4.4)/20} x100 %=78%

  如果这时每分输出量为30 L,此时人体每分钟的吸氧量可达

  30L(每分输出量血液)×156ml(氧)/L(血液)=4680ml=4.68L(氧)

  4、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Hb与氧的结合与解离受多种因素影响,使氧离曲线的位置偏移,亦即使 Hb对02的亲和力发生变化,通常用 P50表示Hb对 O2的亲和力。

  P50是指 Hb氧饱和度达到50%的 PO2,正常为26.5mmHg,

  P50增大,表明 Hb对 O2的亲和力下降,需型更高的 P02才能使 Hb氧饱和度达到50%,氧离曲线右移,

  反之, P50降低,表示 Hb对O2的亲和力增强,达到50%的Hb氧饱和度所需的 PO2降低,氧离曲线左移。

  影响Hb与O2亲和力或 P50的因素有血液的pH和 PCO2、温度和有机磷化物,运动时 P50增加(图5—4)意味着同样 PO2条件下,有更多的氧从 HbO2释出,供肌肉利用,这是一种良好的适应性反应。

  

t5.4.jpg (30541 字节)

 

  A、 pH和 PCO2的影响

  在同样 PO2条件时,如 PH降低或 PCO2升高,使Hb对的亲和力降低, P50增大,氧离曲线右移,肌肉剧烈运动时,组织中产生的 C02和 H+增加,必然导致血浆中 PCO2和H+增加,从而较Hb对 O2亲和力降低,亦即 O2从 HbO2中解离出来,显然,这对满足运动时组织的氧需是有利的,

  酸度对 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耳效应。

  波耳效应有重要生理意义,它既可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放 O2,当血液流经肺时, C02从血液向肺泡扩散,血液和 H+降低, Hb对 O2的亲和力增加,曲线左移。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均增加,血液载氧量增加。当血液流经组织时, CO2从组织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 PCO2和 H+增加,Hb对 O2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促使 HbO2解离向组织释放更多的 O2。

  B、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使O2释放。当肌肉长时间运动时,肌内生热量增多,必然会导致血温升高,而血温的升高将促进02的降放,这是有利于运动的反应。温度升高,对氧离曲线的影响可能是通过 H+浓度而起作用的。因为,温度升高,必将促进组织细胞的代谢,从而生成较多的 CO2和 H+,降低 Hb和O2的亲和力。

  C、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

  红细胞中含有很多有机磷化物,特别是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在调节Hb和O2的亲和力中起重要作用。2,3—DPG浓度升高, 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离曲线右移。2,3—DPG浓度降低时, Hb对02的亲和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其作用原理如下:

  

 

  2,3一DPG是红细胞糖无氧酵解的产物。

  人们从平原到海拔较高的高山时,红细胞中2,3一DPG增加,氧离解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据研究发现中跑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中2,3—DPG的含量为16.82μmo1g-1Hb.竭尽全力中跑后增加到。19.85μmo1g-1Hb据信这是一种良好的运动适应。

  D、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CO)也能与Hb结合,并且占据了O的结合位点。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即在极低的Pco下CO就可以从HbO2中取代O,CO与Hb结合生成HbCO,它既降低甚至剥夺了Hb与02的亲合,而且也妨碍O2的解离,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的CO含量很低,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但一旦空气中CO含量达到0.1%,就会和氧竞争性地与Hb结合,而造成低氧血症,即煤气中毒。CO中毒患者必须立即脱离中毒环境,并给予充足的O2以高压02最有效。

  (二)运载CO2

  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CO2,除一部分结合成碳酸氢盐作为缓冲物质(碱贮)存在于体内外,如果 CO2过多的堆聚将会使内环境的 PH发生变化,扰乱稳态的保持。因此,必须将多余的CO2不断的排出体外,才得以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血液中的 CO2也是以物理溶解与化学结合两种形式运载的。其中物理溶解约占6%,而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占95%。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是碳酸氢盐形式(占8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7%)。

  1.HCO3-1形式的运输 组织液进入血浆后,溶解于血浆,其中极小一部分与水结合形成碳酸。这一反应需要碳酸酚酶的催化,血浆中碳酸酚酶的量极少,而红细胞内含量丰富,因此上述反应在血浆中进行缓慢,主要是在红细胞内进行。

  进入红细胞的CO2,虽有少量溶解在红细胞的液体中,但主要是在碳酸酶的催化下与水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又迅速解离为 H+和 HCO3-1 ;

 

 

  CO2不断进入红细胞,上述反应继续向右进行,使红细胞内HCO3-1和 H+的浓度逐渐升高。

  红细胞中升高的HCO3-1有二个去路,

  其一是与红细胞内的 K+结合生成 KHCO3;

  另一个去路是以 HCO3-1形式顺浓度梯度扩散进入血浆,同血浆中的 Na+结合成 NaHCO3。

  红细胞中的 H+是不能透过红细胞膜的,因此,H+与解离出 O2的 Hb结合成还原血红蛋白(HHb)。红细胞中的HCO3-1扩散进入血浆,血浆中的 CI-相应的进入红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氯转移。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红细胞内正负离子的平衡。

  当静脉血流经肺部时,由于肺泡气中 PCO2较低,而 P02则较高,于是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发生与上列相反的化学反应,即从 NaHCO3中释放出 CO2并扩散进入肺泡;另一个反应是还原血红蛋白(HHb)从肺泡摄取 O2而成 Hb02。由于 HbO2的酸性比 HHb高,有利HCO3-释放出 CO2。通过这二个化学反应,从组织产生的 CO2,经 HCO3-到肺,再由呼气溢出体外(图5—5)

  

t5.5.jpg (38110 字节)

 

  红细胞内的碳酸酐酶,既能催化 H2C03的生成,又能催化H2C03的离解,主要条件是看 PCO2如何。在组织毛细血管处,“组织中的 PCO2比血液中高,因此,以生成H2C03为主;到了肺部,肺毛细血管血液中 PCO2大于肺泡气的 PCO2,故H2C03就释放出CO2 。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 CO2能直接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COOH)。这一反应迅速,无需酶的促进,且为可逆反应。

  

 

 

  

 

  氧合血红蛋白与CO2结合成氨基甲酸化合物的能力比氧离血红蛋白的小。在组织中部分 HbO2解离释放出 O2,变成了氧离 Hb与 C02结合生成 HbNHC00H。在肺部, HbO2生成增多,促使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解离并释放 CO2入肺泡。这种运输方式效率很高,在平静呼吸时,虽然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的 CO2量仅占总运输量的7%,但在肺部排出的 CO2总量中,由氨基甲酸释放出来的 CO2却占20—30%。

  (三)其它物质的运载

  血液在运载气体的同时,还进行其它物质的运载,如将消化后吸收购营养物质,

  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以及水、盐、维生索等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供各组织细胞进行代谢或暂时贮存;

  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如尿酸、尿素、肌酚及其它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肝、肾、肠管及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以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除了物质的运载外,

  血浆还将各器官代谢中产生的热量,如运动时骨骼肌产生的大量热运送至全身,使热量均匀分布于全身各处。同时也将体内部分热量运送至体表散发。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在调节代谢和生理功能中有重大作用,

  激素也是依靠血浆的运载而到达其作用的靶细胞,以实现对人体功能的体液调节等。

  二、血液的调节功能

  (一)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由细胞外液构成。人体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其总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称细胞液,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40%: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称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它包括组织液和血浆,分别占体重的15%和5%

  

 

  (二)血液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1、维持血浆的酸碱度——缓冲作用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如在剧烈的无氧(缺氧)性质的运动中,由糖酵解产生乳酸,即使在有氧性质的运动中,体内有机物的分解代谢产生的 CO2进入血液, CO2与水结合成 H2C03。据估计,成年人每天约产生400-460LC02相当于18—20mol的 H2C03。显然,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其产生的CO2要比普通人多得多,但人类有机体各组织细胞,只在一个非常狭小的 PH范围内才能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如何使PH值保持稳态,是实现正常生命活动和保证高运动能力的必要条件。

  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性产物进入血液,血液中存在的缓冲对是调节酸碱平衡的第一道防线。血液中的经冲体系(缓冲对)是由弱醒和弱酸的盐按一定购比例组成,具有中和酸和碱的能力,以保持血浆的 PH值相对恒定,这种作用称作缓冲作用。只要血浆的 pH值酵保持相对恒定,那么,整个内环境的 PH值也就。相对恒定了。

  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有:

  

 

 

  红细胞中主要的缓冲对有

  

 

  上述的许多缓冲对中,血浆中NaHCO3/H2CO3 的缓冲效率最高,在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的 PH值主要取决于NaHCO3/H2CO3的浓度比值,此比值为20:1,只要这个比值保持恒定,血浆的pH值即可维持在7.4;

  如果这一比值发生变化,血浆PH值就会改变。由于血浆中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是 NaHCO3,故习惯上把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或碱储。

  运动时,特别是剧烈运动时,由于无氧代谢占优势,肌肉肉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在血浆中迅速解离而释放较多的H+,使血液 pH趋向酸性。此时血浆中的碳酸氢盐立即与 H+起中和反应,而形成碳酸。碳酸是解离程度很低的弱酸,只能释放小量的 H+,因而对 PH值变化影响很小。同时,碳酸还可进一步分解为 H2O和 CO2,C02由肺排出体外,从而缓冲了体内酸过量时所产生的酸性变化,使 PH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上述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时,弱酸则与之起作用,其反应式如下:

  OH- 十 H2CO3 → HC03- 十 H2O

  过多的 HCO3-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综上所述,血浆的酸碱度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依靠血液中的各缓冲对来缓冲酸性或碱性物质,使血浆的 PH值不致发生明显的改变。与此同时,必然会改变缓冲对中组成成分的含量与比值,此时,依靠肺通气功能的改变而呼出增多的 CO2,从而调整了缓冲对中的碳酸含量;依靠肾脏排出过多的酸或碱来调节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从而使 NaHCO3与 H2CO3比例维持或接近20:1水平。所以,血液的酸碱度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除决定于血液中缓冲对的缓冲作用外,还与肺、肾的正常生理功能调节密切相关。

  2、体温的调节 (后文)

  三、血液的保护和防御功能

  血液中自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吞噬及免疫反应,实现对机体的保护防御功能,抵抗外来微生物对机体的损害。从免疫的功能看,可将自细胞分为吞噬细胞和免疫细胞两大类。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其功能主要是吞噬异物,参与炎症反应,由于这些功能活动不具有针对某一类异物的特征,故属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是指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每一种抗体都是针对某一类特异抗原的,故称为特异免疫。

  淋巴细胞又可分为 T淋巴细胞与 B淋巴细胞两种。血液中的淋巴细胞80—90%是 T淋巴细胞。它执行细胞兔疫功能。所谓细胞免疫是指特异性的 T细胞与某种特异抗原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使这种特异性的T细胞激活,进而破坏与杀伤特异性抗原异物。 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所谓体液免疫是指免疫细胞生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以对抗某特异性抗原。当 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激活,直接变为具有抗原特异性的母细胞后,继续分化成为具有同样特异性的浆细胞,浆细胞则生成和分泌各种执行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Ig),按其结构将免疫球蛋白分为 IgG、IgA、 IgM、 IgD和 IgE,这些免疫球蛋白总称为抗体。

  血液中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生理止血和加速凝血。当小血管受损时,血小扳释放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等使小血管收缩;其次是血小板在受损处粘附、聚集,尤其是在内源性 ADP促进下,血小扳愈聚愈多,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以堵塞血管的破口,从而起到生理止血的作用。血小板含有多种与凝血有关的因子,促进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学过程,现以最简单的三个反应式说明由组织损伤出血而引起的血凝系统(又称外源性凝血系统)

 

高度

大气压
kPa

氧分压
kPa

英尺
0 0 101.31(760.0mmHg) 21.15(159.0mmHg)
10,000 3,048 69.51 (522.6mmHg) 14.55(109.4mmHg)
17,000 5,182 52.59(395.4mmHg) 11.01(82.8mmHg)
20,000 6,097 46.44(349.2mmHg) 9.72(73.1mmHg)
23,000 7,010 40.88(307.4mmHg) 8.57(64.4mmHg)
26,000 7,925 35.88(269.8mmHg) 7.51(56.5mmHg)
28,000 8,534 32.82(246.8mmHg) 6.88(51.7mmHg)
33,000 10,058 26.12(196.4mmHg) 5.47(41.7mmHg

相关推荐

三种人体激素与运动的关系

2016-08-19

熬夜对身体的危害性

2016-04-14

第十二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2016-02-16

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和体育运动

2016-02-16

第十四章 女子和体育运动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