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反身动作(协调)有什么作用?什么情况(哪4种)下需要反身协调? 答: 1什么是反身?反身即上身偏转。扭秧歌、踢毽子可以找到它的感觉;其作用是以脚随身动为前提,通过自然协调,保持动态平衡,促进线型流动。 2左右旋转需要反身技巧。这是反身技巧的直接运用。坚持以胯带动上身下肢,避免用肩,脚不得改变迈步方向。 3前进后退需要反身技巧。这是反身技巧的间接运用。描述它的关键词是:“相对的动作位置”“上身的不完全旋转”。 4持握姿势需要反身技巧。使上身稍向左后打开,跟舞者应该让领舞者右手指感触到左肩胛的突出,从而实现紧贴。 5拉丁的快节奏需要反身。牛仔、恰恰快速移动时,反身有助于倒8字胯部挪动,如果没有反身协调,很难跟上节奏。 3 如何理解“对方不存在,心有灵犀通;各跳各的舞,配合默契中”? 答: 1“各跳各的舞”的意思是:各自把自己的动作和舞姿做好,做到位。“只当对方不存在” 的意思是:不要老是顾虑、担心对方不配合,也不要受对方的牵制和干扰。强调的是双方都从严律己,别无杂念。 2双方都从严律己,把动作和舞姿做好,做到位,双方配合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因为双方配合的要素,已包含在其中、各自“从严律己”中。什么要素?基本功核心-脚随身动,胯带四肢。 3换一个角度讲,按照“绝对服从”原则:“动力总源头来自本人的胯部,双方之间只是动作信息的互相传递;信息传递依靠永不变形的手臂抱园握持(以及腹下微贴)”,双方配合的要素,也包含在其中、各自“从严律己”中。 4“艺术问题中的一些说法,往往为了突出某一方面而采用偏激的措辞”(借用胡宗翰语),各跳各的舞只当对方不存在,就是为了突出自身基本功-胯带四肢这一核心、不要互相依赖而采用的偏激的措辞。强调的是,只要将自身动作舞姿做好做到位,双方配合默契自然在其中。 5对方人体在,不要有依赖;心灵相通处,在于无阻碍。胯动是核心,舞好各自身;默契蕴其内,功到自然成。艺术审美体验到一定境界,如佛家禅语妙不可言,妙到莫名其妙的地步。此时,固不固定套路固不固定舞伴已经无所谓了。 1问:为什么重心不应当停留在两脚(腿)之间? 答: 脚随身动状态是若危若安的状态,是处于危险边缘的状态,是形成空中焦点的状态,是身体舞动所需要永远保持的状态;而“重心不得停留在两脚(腿)之间”,恰恰破坏了若危若安的危险边缘状态。 为了恢复这一状态,必须通过移动重心,由双脚并立变为单脚独立。移动重心需要时间。这移动重心的时间,就是耽搁的时间;耽搁多久,舞动的效果就打多少折扣。 再说白一点,重心只有停留在单脚单腿,身体才能处于灵活反应的状态;如果重心在双脚双腿之间,移动的瞬间就多出一个程序:先要把重心放到单侧。这样一来,身体无法灵敏地作出反应。 由此可见,两脚之间停留的时间越短,舞动效果越好。所以,要求我们主观上尽可能不要将胯部造成的重心,也就是空中焦点,停留在两脚(腿)之间。 至于摆荡造成的空中瞬间的停留,并非停留在两脚之间,这个停留实质上仍然是单脚停留。 2 问:什么是全脚滚动?全脚滚动有什么作用?怎样实现全脚滚动? 答: 所谓全脚滚动是指脚底从前往后从后往前,像车轮一样依序渐次接触地面。从前往后:沿脚尖、脚掌到脚跟;从后往前:沿脚跟、脚掌到脚尖。 全脚滚动目的:为了高质量实现脚随身动。所谓高质量脚随身动,就是每一瞬间身体都处于倾倒的趋势,危险的边缘;表现在脚底的运动轨迹上,就是渐次与地面接触,形成脚底的滚动。 只有全脚滚动才能保证脚随身动的高质量;同理,全脚滚动依靠高质量脚随身动来实现。二者互为依存,互为因果。 所有慢步的前进后退都应当全脚滚动,节奏越慢步幅越大,要求全脚滚动越明显。至于快节奏的前进后退,因为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不突出,对全脚滚动的要求也就忽略不计了。 3 问:什么是不露痕迹?不露痕迹有什么作用?怎样实现不露痕迹? 答: 所谓不露痕迹,是指重心转移过程不露痕迹,其目的是为了使身体舞动的每一个细节的过渡尽可能圆滑,没有突变。为了达到不露痕迹的境界,要求“下肢三内”:膝盖内扣,脚底内侧着力,脚走内弧线。 这“三内”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避免双脚同时承担体重,同时分担重心,不留从单脚到双脚、双脚到单脚重心交替的痕迹,从而更好地实现脚随身动,促进身体线型流动,增强身体舞动的流畅性。 这个话题同“重心不应当停留在两脚(腿)之间”一脉相承,重心应当永远保持在单脚单腿;重心在两脚之间停留的时间越短,舞动效果越好。 需要强调的是,下肢“三内”同样以“脚随身动”为前提;不露痕迹是脚随身动的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