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蛋白质 (protein)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合成人体组织蛋白质(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 (2)构成体内多种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质:酶——催化和调节体内一切物质的合成和分解;激素——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物质代谢;抗体——参与机体免疫过程;细胞膜和血液中的载体蛋白——运输和交换;肌肉组织中的肌纤凝蛋白——肌肉收缩;胶原蛋白——构成皮肤、骨骼等的支架。 (3)参与调节体内各种生理功能: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转运、代谢生长发育、组织更新与修复血液凝固、视觉形成。 (4)供给能量 在机体需要时,蛋白质可以氧化提供能量蛋白质的净能量系数为4.0kcal/g。 即:1g蛋白质可产生4.0kcal(16.7kJ)能量。
二、蛋白质营养不良与缺乏症
三、必要氮损失和氮平衡 (1)必要的氮损失(obligatory nitrogenlosses,ONL):指在完全不摄入蛋白质的情况下,机体不可避免的消耗氮量。 ① 皮肤、毛发、和粘膜脱落,妇女月经期失血以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等。 ② 60kg的成年男子,ONL约为3.2g氮,相当于20g蛋白质。按每kg体重计算:成年男性ONL为54mg;成年女性ONL为55mg。 (2)氮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摄入氮量与排出氮量之间的关系。 ① 测定蛋白质需要量 ② 评价蛋白质营养状况 ③ 表示方法:
四、氨基酸与氨基酸模式 (1)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人体蛋白质是由20种α氨基酸构成的。 ① 必需氨基酸 在构成人体的20种氨基酸中,有9种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本组来晾一晾苏丹色鞋)。 ② 半必需氨基酸(条件氨基酸) 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可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来。 如食物能直接提供这两种氨基酸,则人体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可分别减少30%和50%。 在计算食物必需含量和组成时,常将蛋氨酸和胱氨酸(含硫氨基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芳香族氨基酸)合并计算。 (2)氨基酸模式 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相互比例,即氨基酸构成比或相互比值叫做氨基酸模式,是将该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假定为1,再分别计算其它必需氨基酸与色氨酸的相应比值而得到的。
(3)限制氨基酸 ①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和人体越接近,则其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率越高。 ②反之,食物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缺乏或不足时,会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使合成组织蛋白质受到限制。 ③这一种或者几种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被称为限制氨基酸,按照含量可称为第一、第二、第三限制氨基酸,一般只列1-3种限制氨基酸,例如:大米、面粉中赖氨酸是第一限制氨基酸,大豆中蛋氨酸是第一限制氨基酸。 (4)参考蛋白质 ①用于评价其它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标准食物蛋白质。 ②鸡蛋和人乳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最接近,通常将这两种蛋白质作为参考蛋白质。 ③在动物实验中,则常采用酪蛋白作为参考蛋白质。 五、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1)蛋白质含量 ① 蛋白质数量≠质量,但如没有一定数量,再好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限,因此,蛋白质含量是营养价值的基础。 ② 蛋白质是一种含氮化合物,一般以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中氮的含量,已知多数蛋白质的含氮量约为16%,通过下面的公式可折算出蛋白质含量: 食物粗蛋白含量=食物含氮量×6.25 (2)蛋白质消化率 ① 食物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吸收程度:
② 真消化率和表观消化率(不计算粪代谢氮); ③ 真消化率>表观消化率; ④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用表观消化率,以简化实验,提高安全性; ⑤ 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和抗胰蛋白酶因子可降低蛋白质消化率。 (3)氨基酸评分(AAS)
① AAS因其简便易行而被广泛采用 ② 用途:初步估计蛋白质营养价值,发现限制氨基酸,评价混合膳食或强化食品的营养价值。 ③ 一种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即其中第一限制氨基酸的评分值。
(4)蛋白质利用率
1)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蛋白质吸收后,被机体储留的程度;BV值越高,利用率也越高。 尿内源氮:为机体不摄入蛋白质时尿中所含的氮,主要来源于组织分解。
2)蛋白质净利用率(NPU):蛋白质实际被利用的程度,比BV更加全面。
3)蛋白质功效比值(PER):表示蛋白质利用程度,指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幼小动物每摄入1g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g数。常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评价。
(5)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 评价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清蛋白质:血清蛋白质常用于评估人体营养水平。
2)血清氨基酸比值(SAAR):在蛋白质营养不良时,可能由于适应性代谢的结果,血清游离氨基酸的模式发生变化。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儿童,空腹血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必须氨基酸和酪氨酸、精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正常或增高。 评价标准:SAAR<2为正常,>3蛋白质营养不良。 (6)膳食蛋白质参考摄入量 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常以占膳食总能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① 成人10~12%轻体力活动成年男性75g/d,轻体力活动成年女性65g/d。 ② 儿童、青少年12~14%。 第二节 脂类(Lipids) 脂类是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持细胞结构、供能中起重要作用,正常人脂肪含量为10~20%,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内,称为储存脂肪,其中甘油三酯高达99%。 一、膳食脂肪的营养学意义 1.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贮存和提供能量) 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脂肪的净能量系数为9.0kcal/g,是食物中能量密度最高的营养素。 即:1g脂肪可产生9.0kcal(37.6kJ)能量。
2.延迟胃排空,增加饱腹感。 3.改善食物感官性状,促进食欲和营养素吸收。 4.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5.维持体温与保护脏器。 6.节约蛋白质作用。 7.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 二、脂肪酸的分类及必需脂肪酸 1.脂肪酸的分类
(1)根据饱和程度分类 (2)按脂肪酸碳链长度分类:长链脂肪酸(14~24碳);中链脂肪酸(8~12碳);短链脂肪酸(6碳以下)。 (3)按脂肪酸的空间结构分类:顺式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 (4)按双键位置分类 2.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与不饱和脂肪酸 机体生理需要,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包括:n-6系列 —— 亚油酸和α-亚麻酸。 (1)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① 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线粒体及细胞膜磷脂的合成。EFA缺乏将导致线粒体肿胀,细胞膜结构、功能改变,膜透性、脆性增加→磷屑样皮炎、湿疹等。 ② 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体内约70%的胆固醇与脂肪酸酯化成酯。EFA缺乏时,胆固醇转运障碍,在体内沉积导致疾病。 ③ 必需脂肪酸中的亚油酸是前列腺素合成的前体,EFA缺乏将导致前列腺素合成能力减退。 ④ 动物精子的形成与EFA有关,长期缺乏EFA可导致不孕症。 ⑤ EFA对X-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有保护作用。 ⑥参与生物合成类二十烷酸物质 (2)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指链长在14~26个碳原子之间,含有多个顺式不饱和双键的脂肪酸。包括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n-6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是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中重要的脂肪酸,对于哺乳动物是必需的。这类脂肪酸完全来自植物,主要为植物油。 (3)n-3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是n-3脂肪酸的母体。 (4)中、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的碳原子在8~12个之间。 短链脂肪酸的碳原子在6个以下。短链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等。生理功能:提供能量;促进细胞膜脂类物质合成;可能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预防结肠肿瘤;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 3.必需脂肪酸的需要和食物来源:成人占每日总能量的1%~2%,婴幼儿3%,植物油是最好的食物来源,如豆油、亚麻子油等 三、膳食脂肪的营养价值评价 (1)脂肪的消化率 不饱和键越多、链越短,熔点越低,越容易消化,一般植物油比动物油容易消化。 (2)必需脂肪酸含量,植物油中亚油酸含量高于动物油。 (3)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动物油几乎不含维生素,但肝脏脂肪中富含维生素A、D;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麦胚油)。 (4)脂肪酸的比例 (5)特殊生理功能脂肪酸含量:如鱼油中含有丰富的DHA和EPA,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 四、脂肪的适宜摄入量 占每日总能量摄入的20%~30%,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量,一般认为应不少于总能量的3%;而n-6系列和n-3系列脂肪酸的推荐摄入量,大多数学者建议n-3脂肪酸与n-6脂肪酸的摄入比例为1:4~6较适宜。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CHO)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CHO也称为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营养学上一般将其分为四类。 食物来源:谷类、薯类、根茎类等食物是膳食碳水化合物的良好来源。 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 (1)贮存与提供能量 是人类最主要、最经济的膳食能量来源,占总能量的60~70%,是中枢神经系统唯一的能量来源。 (2)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粘蛋白→结缔组织;糖脂→神经组织;核糖→DNA、RNA。 (3)节约蛋白质作用 CHO充足→可预防蛋白质通过糖异生作用浪费。 (4)解毒作用 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具有结合细菌毒素、酒精、砷的作用。 (5)抗生酮作用 (6)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 第三节、膳食纤维 (1)定义 ①植物性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水解、消化吸收的多糖成分。 ②分为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 ③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木质素。 (2)来源:谷类、薯类、根茎类、蔬菜和水果。 (3)生理作用: ① 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增强肠道功能、有利粪便排出)。 ② 改善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 ③ 调节血糖、血脂,尤其是可溶性纤维。 ④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 ⑤控制体重和减肥 ⑥不利作用:可能降低一些营养素(钙、铁、锌)的吸收;摄入过多降低蛋白质等利用率;水分供给不足时过多摄入可造成便秘。
第四节 能量 一、能量单位及换算 (1)国际通用单位:焦耳(joule, J)、千焦耳(kJ)、兆焦耳(MJ) (2)常用单位:卡(calorie, cal)、千卡(kcal) (3)能量单位的定义 ① 1 kcal 能量是指1000g纯水的温度由15℃上升到16 ℃所需要的能量。 ② 1 J 能量是指用1牛顿的力把1000g物体移动1m所需要的能量(或所作的功),因此焦耳又称为牛顿米。 1 cal=4.184J 1 kcal=4.184 kJ 1 J=0.239cal 1 kJ=0.239 kcal 1 千焦耳(kJ)=1,000焦耳 1 兆焦耳(MJ)=1,000千焦耳=1,000,000焦耳 1 千卡(kcal)=1,000卡(cal) 二、能量系数 (1)定义 每克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产生的能量值。 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能量系数。 在体内可以完全氧化,其能量系数分别为4.0kcal(16.7kJ)/g和9.0kcal(37.6kJ)/g。 ②蛋白质的能量系数 在体内不能完全氧化,其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酐等)中仍含有1.3kcal的能量。 蛋白质的能量系数为4.0kcal(16.7kJ)/g。 三、宏量营养素的适宜供能比 (1)碳水化合物:55~65%。 (2)脂肪 :20~30%。 (3)蛋白质:10~15%。
四、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因素
(1)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BM) (2)基础代谢的影响因素 ① 体表面积与体型:瘦高者>矮胖者。 ② 年龄:老年人<成年人<儿童。 ③ 性别:女性<男性 孕妇↑。 ④ 激素:甲状腺素↑→BM↑。 ⑤环境:炎热→BM↑;严寒→BM↑。 (3)食物特殊动力学作用 (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 ① 因摄食(摄取、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过程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 ② 不同食物成分的SDA不同:CHO为本身产生能量的5~6%,Fat为4~5%,Pro为30%~40%。 ③ 成人摄入一般混合膳食时,SDA相当于BM的10%,约600kJ(150kcal)。 (4)各种体力活动消耗能量 ① 约占总热能消耗的15~30%,变化最大。 ② 是控制能量平衡的重要部分。 ③ 与活动种类、性质、持续时间和熟练程度有关。 (5)生长发育消耗能量:婴幼儿、儿童、青少年。 五、人体一日能量需要量的确定 能量需要量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能量,长期低于或高于这个数量都将会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确定能量需要量的常用方法有: 1.计算法 (1)能量消耗的计算:WHO将基础代谢消耗(按每人每天计算的数值)和体力活动水平(PAL)的乘积作为估算成年人能量需要量。 (2)膳食调查:健康者在食物供应充足、体重不发生明显变化时,其能量摄入量基本上可反映出能量需要量。结合调查对象的营养状况,间接估算出人群的能量需要量。 2.测量法:直接测热法与间接测热法 (1)直接测热法:在直接测热装置中,通过收集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散发出的所有能量求得能量消耗量,进而求出机体的能量需要。 (2)间接测热法:在营养素氧化供能的反应中,一定时间内人体中氧化分解的产能营养素量与其相应的耗氧量、产生的CO 2以及释放的能量之间呈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通过计算相应的呼吸商(RQ),RQ=CO2产量(mol)/耗氧量(mol),就可得到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量。 3.生活观察记录法:对受试者进行24小时专人跟踪观察,详细记录受试者生活和工作中各种活动及其时间,然后查日常活动能量消耗表,根据受试者体表面积,计算出24小时的能量消耗。 4.能量平衡法:在普通劳动和生活条件下,健康成年人摄食量与能量需要相适宜,即能量消耗量(MJ)=能量摄入量(MJ),体重保持相对稳定,为能量平衡。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日能量消耗: (1)体重增加:能量消耗量(MJ)=能量摄入量(MJ)-平均体重增加量(Kg)×29MJ/调查天数(d)。 (2)体重减少:能量消耗量(MJ)=能量摄入量(MJ)+平均体重减少量(Kg)×29MJ/调查天数(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