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速度 速度素质是指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运动的能力。 速度素质的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及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三种。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从听见枪声到起动的时间;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投掷运动员的器械出手速度;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是指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最短时间,或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如跑速、游速等。 一、影响速度的生理因素 (一)反应时 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由反应时(从刺激到开始反应的时间)的长短决定。研究表明,通过专门训练,反应时可缩短。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平均为102ms,比一般人快4倍左右。在各类项目中,当运动员处于赛前状态时,对光的反射潜伏期都有明显缩短(表11-2)现象。
(二)皮层内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与交互抑制能力 以短跑运动为例,跑速主要决定于步频与步长。步频的加快有赖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能力(即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兴奋与抑制迅速交替是肢体动作迅速交替的前提,皮层运动中枢中对抗中枢间的交互抑制能力是影响步长的因素之一,这种能力表现在各协同肌群及对抗肌群的良好协调配合。这样,通过训练,提高这种能力可把因对抗肌群紧张所产生的阻力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提高主动肌及协同肌的收缩力量,增快肌肉收缩的力量与速度。研究表明,有,训练者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及交互抑制能力远远优于无训练者。 (三)肌纤维类型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明显快于慢肌收缩速度,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快肌纤维百分比占优势者,其速度素质也将占优势(其生理机制详见第六章)。 (四)能量供应 速度性练习强度大、时间短、单位时间耗能大,能量来源主要靠肌肉无氧代谢供给。如100m跑主要靠ATP-CP系统的分解供能;200~ 400m跑则主要靠糖的无氧酵解提供能量。 大量研究指出,通过速度性练习的训练,ATP-CP的总贮量以及肌肉中的糖原含量均可增加,无氧酵解酶的活性也可提高。 (五)人体工作时释放出的功率:P=F*V 二、速度的训练 提高速度素质的关键在于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肌肉力量与肌肉协调放松能力等。 步频主要受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所制约,因此,要提高步频必须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研究表明,通过一定的方法(如牵引跑、下坡跑等)可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从而提高途中跑的步频。 速度练习主要由磷酸原系统供能,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练习应坚持高强度、低乳酸值的原则。一般采用10s以内的最大强度(极量强度)练习(如进行30—60m的快速重复跑、30~60m起跑等),但组间必须有足够的休息间歇,一般不应小于30s,这样可使ATP-CP系统得到恢复。 腿部力量对发展速度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注重下肢力量的训练。一般可采用杠铃等器械负重下蹲,还可进行单脚跳、多级跳及上坡跑、牵拉负荷跑等练习。 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对提高速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力量训练之后结合放松练习组与不结合放松练习的对照组相比,前者放松能力提高8倍,后者只提高1.3倍。另外,从单腿三级跳远、行进间30m跑及100m跑的成绩来看,前者比后者提高更为明显(表11-3)。
经过肌肉放松训练,力量及速度提高得多的生理机制可能是:一方面由于肌肉的及时放松而减少了因肌肉紧张所造成的阻力,提高了肌力;另一方面,因肌肉及时放松,使氧与能源物质的供应更加充分,加快了ATP的再合成速度,并及时补充被消耗的能量,从而增强了收缩能力,速度也就越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