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一)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等。 l.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起 始部呈锯齿状,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向下止于 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外斜肌腹膜的下线卷曲增厚连于骼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止于耻骨梳,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lacunar lig。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近乎三角形的裂孔,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 2.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在腹外斜肌深面。起始于胸腔筋膜、骼峙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或1/3,肌束呈扇形,即后部肌束几乎垂直上升止于下位3个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以不同斜度放散而变成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后两层,在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作凸向上的弓形,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再向内侧与腹横肌腱膜会会形成腹股沟镰inguinal falx或称联合胜conjoint tendon,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有一部分人的腹股沟镰,仅是由两肌的一些肌束互相融合而成,未成为腹性结构)。腹内斜肌的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cremaster,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3.腹板肌 transversus abdominis在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起自下位 6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腱膜的上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并经腹直肌后方至腹白线,下部则和腹内外肌腱膜后层一起经腹直肌的前方至腹白线,分别构成直肌鞘的后层和前层。腹横肌最下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镜的构成。 4.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tendinous intersection分成多个肌腹,腰划系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为原始肌节愈合的痕迹。在腹直肌的后面,腱划不明显,末与腹直肌鞘的后层愈合,所以腹直肌的后面是完全游离的。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及维持腹内压,保持腹腔脏器位置的固定。当腹肌收缩时,可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功能,还可降肋助呼气并能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 (二)后群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中叙述。
腰方肌quadratus lumborum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二者之间隔有胸腰筋膜的中层。起自髂嵴的后部,向上止于第12助和第1~4腰椎横突。作用: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三)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包绕直腹肌,由腹外侧壁三个阔肌的腱膜构成。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腱膜的后层与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以下4~5cm以下,鞘的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自此以下是由三个阔肌腹膜愈合成鞘的前层,而缺乏鞘的后层,但可见后层的游离下线呈凸向上方的弧形线,称弓状线arcuate line(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四)白线 白线linea alba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 (五)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贯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deep inguinal ring,在腹股韧带中点上方约 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 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六)海氏三角 海氏(腹股沟)三角Hesslbach(inguinal)triangle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测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腹股沟管和海氏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八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若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则成为腹股沟直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