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华 骨是一个器官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 ,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及骨基质构成,坚硬而有弹性,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具有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的机能,并有破坏、改建及创伤愈合、修复再生的能力。骨基质中含有钙盐,磷酸盐,为人体钙与磷的贮备仓库,并参与钙、磷的代谢与平衡。骨髓有造血的功能。 成人共有骨 206块,其中躯干骨 51块,颅骨 29块(包括 3对听小骨),上肢骨 64块,下肢骨 62块。 (一)骨的形态 骨的形态各异,但一般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及不规则骨等四种。 1.长骨 长骨呈中空管状,多位于四肢,如肱骨、股骨等。其中部细长,称为骨干或骨体。两端膨大,称为骺,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 2.短骨 短骨一般呈立方形,位于连接牢固并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如手腕的腕骨和足的跗骨等。 3.扁骨 扁骨宽扁,呈板状,主要构成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起保护作用,如头颅的顶骨和骨盆的髋骨等。 4.不规则骨 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 ,如椎骨和某些颅骨等。 (二)骨的构造 骨包括骨质、骨膜和骨髓等部分(图3-1)。 1.骨质 骨质是骨的主要部分 ,分为密质和松质两种。密质致密坚硬,耐压性较大,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分布于骨的表层。松质层海绵状,弹性较大,由互相交织的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密质和松质的分布,因骨的种类而异。长骨的密质在骨干形成厚的骨管壁,管腔称髓腔。在长骨的骺、短骨和不规则骨的表面均为一薄层密质,其内部则是松质。
2.骨膜 骨膜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层淡红色,紧贴在骨的表面。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成骨细胞等。对骨的营养、生长和感觉有重要的作用。 在骨的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具有减少摩擦,增强关节灵活性的功能。 3.骨髓 骨髓是富有血液的柔软组织,分布于髓腔和骨松质内,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成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长骨的骺、短骨和扁骨的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 骨髓中段有滋养孔通髓腔,为骨的血管和神经的通路。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有机物主要是骨胶原纤维,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物为无机盐类,主要为磷酸钙、碳酸钙和氯化钙等 ,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 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随人的成长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幼儿的骨质,所含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约各占一半,所以弹性较大,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易弯曲变形。成年人的骨质中有机物逐渐减少,无机物逐渐增多,约为 3:7,这样的比例,使骨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很大的硬度。老年人的骨无机物占更大的比例,约为 2:8,因而骨的脆性较大,容易骨折。
(四)骨的发生和生长 骨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在胚胎 6周左右,间充质先形成膜状,为膜性阶段。以后有的在膜的基础上直接形成,称膜内成骨。颅顶骨和面颅骨即以此方式形成。有的先经过软骨阶段,然后再形成骨,称为软骨内成骨。颅底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即以此方式形成。 1.膜内成骨 在膜的中心点处先有钙盐沉积 ,称为骨化点 ,由此点向四周作放射状增生 ,形成海绵状骨质。在新生骨质的表面有骨膜 ,膜内的成骨细胞不断产生新的骨质 ,使骨不断加厚 ;而已成的骨质 ,也不断地被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不断地改变着形态。 2.软骨内成骨 在胚胎早期,从间充质形成软骨,此时软骨已初具成年骨的雏形。在软骨中心布有钙盐沉积,为初级骨化中心,由此中心向两端增长,与此同时, 新生骨质表面骨膜的膜下成骨细胞不断地增加骨质,使骨不断增粗,同时,原有的骨质又不断地被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形成空腔,即髓腔。出生前后,骨两端软骨出现次级骨化中心,形成骺的骨质。在骺和骨干间留有骺软骨。出生后,骺软骨不断增生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成年后,骺软骨全部骨化,骨干、骺之间融合形成一条骺线(图3-2)。骨的长度停止增长,人也不会再长高了。 (五)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为了说明人体各部结构的位置关系,特规定标准姿势、方位、轴和切面的术语。
1.标准姿势 标准姿势又称为解剖学姿势 ,为身体直立 ,两眼向前方平视 ,上肢下垂 ,下肢并拢 ,手掌和足尖向前的姿势。 2.方位术语 以标准姿势为准 ,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近腹者为前 ,或腹侧 ,近背者为后 ,或背侧。 以身体正中面为准,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 在四肢根据距离躯干的远近,有远侧和近侧的区别。 3.切面术语 解剖学上常用的切面有三种 ,即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 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人体切为左右两部,其断面即为矢状面。若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半,该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其断面即冠状面。 水平面:与矢状面、冠状面相垂直,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的面称为水平面(图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