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多采取会员制度,不管你是年卡、季卡还是次卡,都要先预存费用再享受服务。一些过把瘾就死的小店无师自通地把预收会员费玩得“炉火纯青”。 几个合伙人,拉来一笔资金,一边去找营业地点,一边去找设备供应商,先把一部分设备赊过来,然后把设备放到场所里面。这样的话可以对外面的人宣布这里有健身房要营业,然后再拉一批会籍人员来买卡。会费收回来之后,再用这笔钱做滚动资金,维持整个健身房的运营,可以说是空手套白狼。 可是国外成熟健身市场的发展规律表明,健身俱乐部主要依靠长期参加健身活动的忠实客户,在有限的地域内,不可能有无限的新客户群可以发掘。 预付费模式的企业就像拿到了一张高额的信用卡,最初经营起来快意无限,但是到了中后期如果不寻找多个盈利点自然就会崩溃。 一拥而上、各怀心思的健身房们调快了行业“进步”的指针,行业一片“红火”的背景下,各路巨头们也不淡定了。 大家是否就此血本无归,而令后来者心怀畏惧呢?不,不少人早发现了另外一个空当——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会员预付款管理非常严格,有严格的准入门槛、专门银行账户进行托管,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健全的保证金制度,确保商家撤离时能有一笔资金补偿消费者。 可是在中国,消费性预付款的管理还没有监管规定,所以消费者很难保障自己的权利。 说来尴尬,缺失的标准不仅仅在于预付款模式,一个初开业的俱乐部在店面规模、器械方面都没有行业标准。健身行业主管机构为国家体育局,它并不是一个商业部门的主管机构。所以对种种乱象,想整治也力有不逮。 本来是一个良好模式的预付费制度也在逐利的潮流中变了味道,而因为没有惩戒,后来涉足健身产业者仍然热情不减,让人几乎错觉这个行业前景一片光明。 被抛弃的会员们的不满不过是光明前景背后的小小阴影,无人关注。就连青鸟这种希望成为行业标杆的公司,险遭抛弃的会员也只能在微博上写道:“今天去青鸟健身,跟每个认识的朋友打招呼的时候都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据说以前买私教课的会员都更频繁地主动约课了,我这周也约了3节。” |